前两篇内容介绍了股票投资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通用的交易规则和一些基本的限制。全球各大股市并非完全相同,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游戏规则”和生态环境。如果说之前的文章的是介绍“什么是股票”,那么本篇文章则是将焦点拉近,深入探究我们所熟悉的A股市场,探讨其独特的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并详细解读那些区别于其他市场的交易规则与限制。
中国股市结构
中国的股票市场结构独特,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在岸和离岸两部分组成的双循环体系。在岸市场是主体,主要服务于国内投资者;离岸市场则作为连接中国企业与国际资本的桥梁。理解这两个市场的核心差异与联系,是看懂中国股市的关键。
一、在岸市场
在岸市场中A股市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石和绝对核心。它是指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公司,在上海、深圳或北京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以人民币 (RMB) 进行交易和计价的股票的交易市场:
- ・主要参与者:A股市场最初主要面向中国国内投资者。尽管近年来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沪深港通等机制逐步向外资开放,但其市场情绪、交易行为和估值体系仍主要由国内因素驱动。
- ・市场地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A股是其首选的上市融资平台。因此,A股的表现被视为中国经济和企业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
A股主要在以下交易所进行交易,它们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完整版图。
1. 上海证券交易所 (SSE)
上交所总部位于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大陆两大主要交易所之一。它拥有许多中国最大的公司(通常是国有企业和金融公司)。上交所内设有科创板 (STAR Market)(2019 年推出)——类似于纳斯达克的科技创新板,面向科技初创企业和成长型公司。科创板为高科技公司引入了更宽松的上市标准和不同的交易规则(例如新股上市前 5 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后为 ±20% 的每日涨跌幅限制,而非通常的 10%)。
2. 深圳证券交易所 (SZSE)
位于以科技为中心的深圳,深交所是中国大陆另一个主要交易所。它上市了许多规模较小、高增长的公司以及更成熟的公司。深交所包括主板和创业板 (ChiNext)(2009 年推出的纳斯达克式板块,面向创新和高增长的初创企业)。创业板与科创板类似,同样采用了更宽的 ±20% 每日涨跌幅限制以鼓励更大的灵活性。深圳市场以科技、生物技术和创业公司众多而闻名。
3. 北京证券交易所 (BSE)
成立于2021年,是一个较新的交易所,由“新三板”市场精选层升级而来。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虽然在政策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其规模和影响力远小于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
在岸市场中除了广为所知的A股市场外,还有B股市场。B股市场最初为外国投资者设立,以外国货币交易。如今,拥有外币账户的本地人也可交易,但 B 股规模小且重要性已下降。
二、离岸市场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资本管制,为了方便吸引国际资本,中国公司开辟了在境外上市的路径,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离岸市场和多样的股份类别。
其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最重要的离岸市场。它资本管制较小,使用港元 (HKD) 交易,是连接中国与全球投资者的关键枢纽。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更是打通了在岸与离岸市场,允许两地投资者相互交易对方市场的合资格股票。
根据注册地和上市地的不同,中国公司的股票被分为以下几类:
- ・H股:公司注册地在中国大陆,但在香港上市。H股向全球所有投资者开放,是内地企业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例如,工商银行同时拥有A股和H股。
- ・红筹股 (Red Chips):公司注册地在海外(如开曼群岛),但由中国政府机构控制,并在香港上市。例如,中国移动就是典型的红筹股。
- ・P股 (P-Chips):公司注册地在海外,由中国民营企业家控制,并在香港上市。许多知名的中国科技公司,如腾讯,都属于此类。
- ・N股 / ADRs:指在美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通常以美国存托凭证 (ADRs) 的形式进行交易。例如,阿里巴巴、百度等。
总结来说,中国股市形成了一个以A股为核心的庞大在岸市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多元化离岸市场并存的格局。大型公司也有采用“A+H”两地上市的模式,以同时利用境内和境外的资本。由于投资者结构,资金流动的差异,税率差异等种种因素,同一家公司的A股和H股之间常常存在价差,这个现象被称为 AH 溢价,反映了两个市场不同的运行逻辑。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
A股投资者结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参与者数量与资本力量之间的显著二元分化。
据证券时报网报道信息,从账户数量来看,A股市场无疑是个人投资者的天下。截至2025年年中,A股投资者总数已突破2.4亿。其中,自然人(即个人投资者)数量在2024年底已达2.36亿,占投资者总数的99.7%以上 。市场的散户基础极为庞大,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仅2024年一年就新增了超过1200万名投资者 。这一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是A股市场区别于其他成熟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然而,从持股市值的角度审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浮现出来。尽管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但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是明确无误的。例如,据财联社报道数据: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从2013年的超过33%下降至2023年年中的30%以下 ,2023年末一般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33.4% 。而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沪市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总市值的23.2% 。这些数据的差异主要源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例如,是否包含一般法人),但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总价值中的相对份额正在被机构投资者侵蚀。
在交易额层面,这种力量的转移表现得更为剧烈。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额占比曾长期高达80%至90% ,但到2022年第三季度,这一比例已创新低,降至61.35% 。这是衡量个人投资者对日常价格发现影响力减弱的关键指标。与此相对,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外资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其成交额占比从2015年的6.2%大幅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34.9% 。根据财联社、财新网等相关报道数据,A股投资者结构概览表如下:
这种结构性分化揭示了A股市场的一个核心现实:A股市场并非一个简单的“散户市”或“机构市”,而是一个独特的混合系统。其市场动态由两个庞大但行为模式迥异的群体——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摩擦所驱动。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解释了A股市场一些特有的现象,例如“赚指数不赚钱” 。当机构资金集中推动少数大盘蓝筹股,从而拉动主要股指上涨时,个人投资者持仓较为分散的中小市值股票可能表现平平甚至下跌。因此,任何对A股市场的分析都必须同时考察两个维度:能够驱动短期动量和情绪波动的散户行为,以及塑造长期趋势和核心资产估值的机构资金流向。忽略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理解市场的真实面貌。
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与限制
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独具特色,旨在控制市场波动、管理资本流动并保护国内投资者。其关键规则包括:
资本管制与货币: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这意味着外国资本不能没有限制地流入和流出。因此,在岸市场历史上与全球投资者隔离。即使在今天,资本管制也将市场分割开来:中国境内的 RMB 股票(A 股)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持有,而外国人通过特别计划投资。同样,中国公民在投资海外时也面临限制。这些管制为中国股票创造了两个世界(在岸 vs. 离岸),且有一定的价格差异。政府一直在逐步放宽准入,但资本流动仍受到密切监控以维护金融稳定。
外国投资者准入: 为允许外国机构投资大陆股票,中国于 2002 年推出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计划。在 QFII 下,经批准的外国投资者(如全球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设定的配额内购买 A 股 。类似的计划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随后推出,允许某些基金使用离岸人民币进行投资 。近年来,“股票通” 成为更重要的突破,它将香港与上海和深圳市场连接起来。通过股票通,拥有香港经纪账户的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购买符合条件的 A 股(北向交易),而大陆投资者可以在一定额度内购买香港股票(南向交易)。股票通有每日额度限制(目前每个交易所北向约人民币 130 亿元),但这些额度相当大,很少达到上限。得益于这些计划,A 股的外资持股比例有所增长,尽管仍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
T+1 交易规则: 在中国大陆,股票不允许当日买卖 (T+0)。如果你买入一只 A 股,至少要等到下一个交易日(T+1)才能卖出 。这个 T+1 规则意味着不能进行日内股票翻转——旨在减少投机性日内交易。同样,卖出的股票在 T+1 交割,因此你不能在当天使用卖出所得再次购买,不过由于经纪商处理现金的方式,卖出所得资金可以立即用于新购买。T+1 规则对短线交易者是一个重大限制,并且与美国等市场(如果满足保证金规则可以自由日内交易)有很大不同。研究表明,中国的 T+1 规则对价格产生了“隔夜效应”(因为投资者只能次日实现收益等)。对于量化策略,T+1 意味着如果你买入,至少必须持有过夜——你不能在 A 股上进行当日均值回归或超短线高频交易。当然,如果有充足的底仓,也可以做到变相的T+0,比如在盘中预测某只持仓股票将上涨时,先在低点买入一定数量的该股票。当股价上涨后,卖出同等数量的“底仓”股票(预测下跌同样可以做类似的操作)。结果就是总持仓股数不变,但通过日内“低买高卖”赚取了价差,降低了持仓成本。除此以外,机构还可以通过融券的方式变相T+0,不过监管部门为维护市场公平,已对融券交易及转融券业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例如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限制了部分T+0策略的效率。
每日涨跌幅限制: 为抑制波动性,中国交易所对个股施加每日价格变动限制。主板:日涨跌幅通常为 ±10%;风险警示股(*ST或ST):限制为 ±5%;创业板和科创板:限制放宽至 ±20%(新股上市前 5 个交易日无限制)。每日涨跌幅限制是一把双刃剑:它们防止了极端崩盘,但也可能造成涨停板抢购(大家都抢着买,但一旦股票封在 +10%,就无法再交易)和跌停板踩踏(没人能退出,因为它被封在 -10%)。对于量化交易者,每日限制意味着你必须考虑到无法在当天涨跌幅限制带之外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可能性——这给模型增加了一个额外的约束(并可能导致收益的自相关性,因为如果一只股票被封在涨跌停板,其走势通常会在次日继续)。
卖空与融资融券: 中国允许卖空但监管严格,仅限特定证券。证监会 2010 年左右试点引入相关机制,仅获批经纪商可提供服务,标的为符合条件的大市值、高流动性股票,且证券借贷池供给有限。其保证金要求更高(现行最低 80%,严于美国),并设有披露规则及直接限制。市场动荡时(如 2015 年股灾、2023 年末疲软期),监管层会通过暂停账户卖空、警告 “恶意” 卖空等方式稳定市场,将过度卖空视为市场信心威胁。因此,依赖多空策略的量化基金需应对限制,A 股量化策略多为纯多头或借助指数期货对冲(如沪深 300 指数期货),但后者 2015 年后交易受高保证金、高成本限制,至今仅部分恢复。整体而言,中国允许复杂交易但管控严格,规则随市场状况快速调整,量化投资者需灵活应对。目前,融券业务相比之前已经大幅减小。
总体而言,中国的交易规则强调稳定性和渐进式开放,市场使用 T+1 和价格限制等工具来防止过度波动,并且设立了有闸门的计划供外国参与,而不是采用大爆炸式的自由市场方法。对于量化投资者来说,这些规则意味着策略必须进行调整——例如,由于 T+1 和其他摩擦,A股市场的超高频交易不太可行;由于市场分割,套利机会可能存在,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准入渠道则难以利用。
通过本文的梳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股市独特的市场结构、投资者构成以及交易规则。从主板、创业板到科创板的多层次架构,到散户与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博弈,再到“T+1”交易和涨跌停板等制度限制,这些共同构成了A股市场的独特“生态系统”。
理解这些规则,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踩雷”,更是为了看清这个市场中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本质。当把这些独特的市场特征——如交易制度的限制、市场情绪的波动——视为数据点和变量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便浮现出来:市场参与者能否利用系统化、模型化的方法,在这些复杂的规则和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并捕捉可预测的投资机会?
这正是量化投资策略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下一篇文章将把视角从市场规则转向投资方法论,不仅探索量化投资的基本逻辑,更将聚焦于其具体实践:一个完整的量化策略是如何部署的,从策略开发、数据处理到最终的交易执行?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股市的独特性,这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与海外市场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文章将剖析这些问题,为读者揭开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的真实面貌。